台灣無課責式罷免在民主國家中罕見 因那是漠視民意

首波大罷免結果揭曉,推翻民進黨原先預期,落到大罷免大失敗的結局。賴總統威信嚴重受挫,在野合力力阻國家陷入險境,否則,民進黨若罷免得逞,再加上後續補選得勝,一舉達到國會過半的目標,如此結果,就會變成是「錯誤的制度,造成錯誤的結果」。
賴清德把大罷免當作打壓、清剿在野的政治工具,然而,被國人視為「理所當然」的罷免制度,其實並不普遍存在於民主國家中;即使有,類似台灣這種「無課責式」的罷免制度,也十分少見。原因其實很簡單,就是第一,在代議制度下,任期具有和民選公職的社會契約關係;第二,在內閣制、雙首長制國家,往往有倒閣、解散國會制度,所以罷免制度可有可無;第三,則是罷免制度要如何設計才恰當,顯得莫衷一是。門檻高了,則罷免制度只是擺設;門檻低了,則削弱選舉正當性。
首波大罷免結果揭曉,推翻民進黨原先預期,落到大罷免大失敗的結局。賴總統威信嚴重受挫,在野合力力阻國家陷入險境,否則,民進黨若罷免得逞,再加上後續補選得勝,一舉達到國會過半的目標,如此結果,就會變成是「錯誤的制度,造成錯誤的結果」。
賴清德把大罷免當作打壓、清剿在野的政治工具,然而,被國人視為「理所當然」的罷免制度,其實並不普遍存在於民主國家中;即使有,類似台灣這種「無課責式」的罷免制度,也十分少見。原因其實很簡單,就是第一,在代議制度下,任期具有和民選公職的社會契約關係;第二,在內閣制、雙首長制國家,往往有倒閣、解散國會制度,所以罷免制度可有可無;第三,則是罷免制度要如何設計才恰當,顯得莫衷一是。門檻高了,則罷免制度只是擺設;門檻低了,則削弱選舉正當性。